平安校园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平安校园 > 正文

高校师生健康指南:基孔肯亚热防控知识科普

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8-31    

秋冬季虽非基孔肯亚热高发季,但结合我校所在的河北张家口地区特点——以及师生假期跨区域出行需求,校医务室特整理以下防控知识,助力科学应对,守护校园健康。
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亚热?

基孔肯亚热是由基孔肯亚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主要流行于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我国偶有输入性病例报告(张家口市暂无本地感染病例)。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,以“对症治疗+预防”为主,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极少出现重症或死亡,但病程中剧烈关节痛等症状可能影响正常学习生活。

二、核心传播途径(结合张家口实际,明确风险点)

基孔肯亚热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(不会通过说话、握手、共餐等人际接触传播),结合张家口本地情况需重点关注:

本地媒介情况:张家口市主要蚊虫为淡色库蚊,不传播基孔肯亚热;本地未监测到传播该病毒的埃及伊蚊、白纹伊蚊,因此无本地蚊虫传播风险;

主要风险来源:师生假期前往热带/亚热带疫区(如东南亚、我国海南/云南等),被当地伊蚊叮咬后,返程时可能成为“输入性潜在感染者”,需警惕后续健康监测。

三、典型症状(出现即警惕,避免与普通感冒混淆)

感染后潜伏期为3-12天,核心症状可总结为“高热+关节痛+皮疹”,易与流感、普通感冒混淆,需注意区分:

1.突发高热:体温快速升至39℃以上,持续1-7天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“双峰热”(退热1-2天后再次发热);

2.剧烈关节痛:多累及手指、脚趾、脚踝等小关节,或膝、肘关节,疼痛可能持续数周,严重时影响行走、书写;

3.皮疹:发病3-5天后出现,多见于躯干、四肢,少数累及面部,为红色斑丘疹(伴轻微瘙痒),1周左右消退。

此外,可能伴随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症状,若有疫区旅行史后出现上述表现,需第一时间就医。

四、校园防控关键措施(融入张家口生活场景)

1.环境治理:聚焦“秋冬季蚊虫残留”,降低潜在风险

张家口秋冬季气温下降快,9-10月为本地蚊虫最后活跃期,需重点做好“积水清理”:

宿舍:定期清理阳台、窗台的积水(如花盆托盘、矿泉水瓶、暖气旁积水容器),避免残留蚊虫滋生;

公共区域:教室、食堂、操场周边的排水沟、绿化带积水,及时上报后勤部门清理,10月底前完成校园蚊虫集中消杀(减少越冬蚊虫基数);

实验室/库房:避免存放敞口积水容器,防止蚊虫藏匿。

2.个人防护:分场景做好“防蚊+出行管理”

本地出行:9-10月傍晚、清晨(蚊虫活跃时段)去操场运动、校园散步时,穿长袖衣裤(浅色更佳,蚊虫对深色敏感),暴露部位可涂抹含“避蚊胺”的驱蚊剂;

跨区域出行:假期前往南方疫区(如海南、云南)或热带国家时,提前查询当地疫情,携带驱蚊贴、便携蚊帐;返程后14天内,每日监测体温,出现不适主动告知旅行史;

宿舍防护:睡前检查纱窗是否破损,关闭门窗(张家口秋季夜间温差大,开窗通风时需防蚊虫进入),可使用电蚊拍(避免频繁用杀虫剂,减少呼吸道刺激)。

3.健康监测:师生协同,早发现早处置

自我监测:关注自身及室友健康,若出现“高热+关节痛”“发热伴皮疹”,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,及时前往校医务室或本地定点医院;

同伴提醒:发现同学有疑似症状,友善提醒其就医,患病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(虽本地无传播媒介,但需减少交叉感染其他疾病风险)。

五、张家口本地就医与咨询通道

校医务室:24小时咨询电话4187899;

张家口定点医院: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(24小时接诊,可快速开展基孔肯亚热相关检测);

六、科学应对,无需恐慌

张家口本地无基孔肯亚热传播媒介,师生无需过度焦虑,重点做好“两点防护”:一是跨区域出行时防蚊虫叮咬,二是返程后做好14天健康监测。校医务室将持续联动张家口市疾控中心,及时同步疫情信息,为全校师生健康保驾护航。